我們知道,鑄造刀劍所用到的材料很重要,最好的金屬材料是“鋼”,但是在古代鋼鐵器出現以前,先民們是用一種稱作“青銅”的合金材料來制作刀劍的。那么,古人是如何在技術及青銅材質性能局限的條件下,去改善青銅刀劍的作戰效能的?
答案就是古人發明的青銅復合制作淬火技術了。如果說鍛造使得刀劍擁有體魄,那么淬火無疑是賦予刀劍以靈魂。
“淬火”就是先把打好的刀劍放在爐火上燒紅,一定火候后立刻將其放入水、油或其它無機鹽、有機水溶液等淬冷介質中適當蘸浸,讓燒紅的刀劍驟然冷卻的過程。
可見,淬火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得到馬氏體,一種碳含量比一般鐵碳化合物要多得多的物質。因為馬氏體的結構注定了它十分之硬的特性,所以淬火可以大大調高青銅的強度,硬度。
古代青銅淬火一般有三種方法:
第一就是單一介質淬火。這不用多說了吧,把燒到溫度的工件往水或油里一滋,完事。
第二是雙液淬火。也就是用不同的液體淬火。傳說的綦毋懷文在造宿鐵刀時,“浴以五牲之溺,淬以五牲之脂”,就是鹽淬、油淬的雙液淬火。這種淬火產品,硬度當然合格就不說了,關鍵是其耐磨和彈性也很好。
第三就是敷土燒刃了。這種技術本質上還是單一介質淬火,但問題在于它在工件外不需要淬火的部位加了含碳泥土進行包裹,需要淬火的部位一般有一層非常薄的膏劑,通常含有大量的碳氮成分,等膏劑干后,進行淬火。這種做法在唐時還有,之后失傳。日本則一直保持了下來,日本刀就是這么淬火得到刃文的。